观点聚焦——再议COP27:2022气候投融资创新发展国际研讨会

来源: 时间:2022-12-27

2022气候投融资创新发展研讨会以“国际形势新变化下的碳中和愿景”为主题,由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节能衡准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原主持。会上,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黎阳,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张希良以及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碳中和战略院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务委员谭显春受邀发表主题演讲。

专家研讨环节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孙轶頲主持。亚洲开发银行原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吕学都,北京市密云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兰天,中国石油OGCI工作秘书处秘书长贺红旭和EDF全球气候总监赵小鹭围绕“探索落实气候投融资差异化及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开展交流探讨。

 

廖原 

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副秘书长

中节能衡准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董事长

廖原作为会议主持人表示,在埃及闭幕的COP27气候大会上,气候资金议题再度成为焦点。中国边会中由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北京绿金院、OGCI等机构联合举办的中国气候投融资论坛,凝聚了多方力量,集中分享了中国气候投融资的经验成果。气候投融资是落实“双碳”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同时也将为产业结构化转型提供重要推动力,其落实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本次会议旨在再议COP27,聚焦气候投融资创新发展和实践,探索落实差异化的投融资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式,积极推动气候友好型银行建设。

 

朱黎阳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

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朱黎阳表示,深化气候投融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双碳”目标的实现面临百万亿人民币的巨大缺口,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作为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投融资是利用金融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实践,对增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循环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举措,从源头上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和污染物的脱钩,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和推广运用,碳循环经济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张希良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张希良在演讲中分享了全国碳市场的发展和未来展望。在我国气候目标的指导下,各行业要进行深刻的转型,需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的碳市场发挥减排作用。高效碳市场需要确定覆盖范围、总量和分配,需要综合国家的碳强度下降目标、增长率、覆盖范围和期望的碳市场减排量。未来,健全的法律、高质量的数据和全面的覆盖范围是碳市场发展的工作重点,最终将建成交易主体多元、产品多样、价格合理、法规健全并且监管有效的全球性样本碳市场。

 

谭显春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碳中和战略院研究中心

副主任、研究员

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务委员

谭显春表示,目前全球气候治理进入碳中和时代,主要国家构建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时重点关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要碳排放领域采取针对性措施,并在设计政策体系的同时强化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当前,我国“双碳”目标达成仍面临人均碳排放高、能源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等问题,为此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系统布局,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战略保障措施。中国气候投融资制度已经形成体系化,呈现以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为导向,以政策标准为支撑,以模式创新和地方实践为路径的工作格局。气候投融资的产品和工具持续创新开发,气候投融资密切相关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和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地方实践不断丰富。未来,需要加强气候投融资相关标准的衔接,细化气候项目的分类,尽快出台气候投融资试点考核评价方案,保障试点落地见效,构建完善气候投融资追踪体系,加强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

 

孙轶頲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

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务委员

孙轶頲表示,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需要提出创新想法,涌现创新实践。作为气候通融资的主要工作要求之一,气候通融资差异化应成为各方工作的重点,不同试点地区需要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符合当地情况的,因地制宜的气候通融资模式。金融机构方面,在提供丰富的创新投资产品的同时应重视对相关技术创新进行赋能,将创新低碳技术作为未来气候通融资工作的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发挥在相关行业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挖掘和培育支持创新低碳技术。

 

吕学都 

亚洲开发银行原气候变化首席专家

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

吕学都通过对亚行工作经验的分享,指出亚行、世界银行及其他多边银行在气候投融资实践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他指出,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实体机构和第三方机构需要发挥协同作用,共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政府部门需要设计系统性的政策体系,金融部门需要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突出气候特点,将减排效益和实际利益密切结合。他建议加快金融机构能力建设,加强有关气候投融资方面的培训,尽早提出各个金融机构的气候投融资工作目标,建成目标引领的气候投融资工作模式。

 

兰天 

北京市密云区生态环境局局长

兰天表示,密云区在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的过程中突出系统观念,以谋篇布局系统化提升协同力;突出当地特色,以重点领域“三化”提升竞争力;突出科技创新,以科技支撑集聚化提升驱动力;突出共建共享,以建设和传播形式多元化提升凝聚力。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密云区生态环境局强化高位推进,实现高位部署,邀请第三方智库完善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分工细化任务;强化考核,形成协同推进的格局;强化协同联动,与相关部门一起将气候投融资融入可再生能源发展、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规划政策体系;强化创新引领,大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强化能力提升,与清华大学、中科院、气候投融资专委会等专业机构合作,谋划特色发展路径;加强人才交流引进,加快区级碳中和研究发展中心的队伍建设。

 

贺红旭 

中国石油OGCI工作秘书处秘书长

贺红旭主要介绍了OGCI昆仑气候投资基金丰富的产业背景和行业经验。他表示,OGCI昆仑气候投资基金具有优秀的技术开发和合作推广能力,采取减碳影响力和财务回报并重的投资策略,投资范围主要包括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领域的减排技术和商业化解决方案,重点投资方向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二氧化碳和甲烷减排。项目选择时主要考虑以下五个因素:碳减排影响力;独特技术优势;商业化模式具备可行性;被投企业业务能力和历史业绩;财务回报能力。

 

赵小鹭 

EDF全球气候总监

赵小鹭以航运业为例,指出航运业资本密集度高,高度依赖贷款和股权投融资。为推动行业低碳转型,各类金融机构可对零碳燃料的使用进行风险识别和测算,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和规划资金的流动。以银行为代表的信贷机构可以通过定向设置金融激励方案支持行业的低碳转型。各方投资者可以通过股东权力促使航运业的提供商和需求方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其业务开展的重点方向,从供需两端共同推动行业低碳转型。政策方面,投资机构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推动国家海事局推动出台更强有力的政策来加速行业企业的低碳转型,实现高效低成本的行业最优低碳转型。